【精】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

更新时间:2024-02-25 11:30:58
【精】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

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,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,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。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

这是一部不寻常的纪录片,从饮食的角度启迪人生。大学毕业前,听说这部纪录片在网上很火,但真正让我看下去的是听朋友说“片中几乎一半内容都与云南有关”,不由决定在异国他乡一饱眼福。

看完《自然的馈赠》第一集,我就想到一句话:永远心存感激。

感激家乡。作为一个云南人,我有幸在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食物供应的包围中长大。高中毕业后离家去上海读大学,每年只有两次回家的机会。现在工作,离家更远,大概一年要回家一次。在很多人眼里,云南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,自然风光优美,毒枭可怕。曾经因为来自云南而自卑,曾经不喜欢家乡经济落后。随着思想的成熟,我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感到羞愧。我知道:我的家乡云南,不应该和其他经济发达的省市争夺GDP。它永远不会因为地理环境和国家宏观部署而成为经济强省。正因为如此,它才能更好地保存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俗风情,这是当代社会最稀缺的!看到电影里卓玛在找松茸,我就想起了在农村工作了一辈子的爷爷奶奶。没有他们的努力,我就不会有今天。无论走到哪里,最开心的就是看到别人知道我是云南人时惊讶的表情。“你普通话怎么说得这么好?”你英语说得这么好;你走了这么远.“是的,我来自云南。我离开家乡不是因为不喜欢它的落后,而是我在那里的生活太安逸了。年轻的时候就想追求挑战和超越,想让云南人的名字传遍中国,传遍海外。总有一天,“蔡赟孩子”会回家.

感恩祖国,感恩人民。无论是卓玛采松茸,林红旗出海打鱼,老鱼头,兄弟们挖藕,老鲍和阿良种竹笋,诺登和他的儿子发展火腿.都是普通人,为了生活做着普通的工作。但正是这些淳朴的中国人的辛勤劳动,让我们享受到了人间的美味。

感恩自然。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用“皮不存在,毛就附着”来形容。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命,大自然是人类真正的母亲。

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

今天,我和妈妈在电视上观看了《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——心传》。

这是一个美食纪录片,共有八集,我和妈妈看的是第二集,讲述的是中国美食的传承。片中通过播放榨油、挂面、糕点、中餐、海鲜等美食的制作过程,讲述了我国从南到北、从北到南的美食文化,在家族传承、师徒传承的主要传承方式中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。

这部片子里播放了各种各样的美食,看得我直流口水,肚子饿得咕咕直叫。还有美食的神奇制作方法,比如:北方人制作的挂面,面在他们手中就像一根弹性超强的绳子,越拉越长、越拉越细,就算底下挂着石头居然也不会被拉断,我感觉好神奇啊!在片子当中还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:“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。”这是一个师傅对他的徒弟们说的话。他收了二十个徒弟,但只有一个徒弟看到了他的绝技。因为这个徒弟最用心、最努力,每次下班她总是最后一个走,只要有剩余的材料,她都会用心地练习,所以师傅把自己的绝技传授给了她。这不就像我们学知识一样吗?如果自己不用心不努力,即使老师教得再好,成绩也不会提高的。

总之,我觉得这是一部又好看又有意义的纪录片。如果你喜欢美食的话,你也可以去看一看哦!

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3

随着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的流行,追食的浪潮已经席卷到房地产界。近日,万科之家首日乘坐“舌尖”快车,表示将以“舌尖南沙”为名举办海鲜美食节。其实广州人总是很好吃的。即使有著名的美食,也能吸引很多美食家。所以,以食为饵,确实可以让一些潜在客户愿意专程去房地产。

美食、购物、旅游景点等。已经被许多开发者采用。比如中铁建设荔湾国际城,专门制作了一份生活赏析手册,里面罗列了项目周边的交通、美食、旅游、购物场所,有图文并茂的图片,有明确的指引。在美食板块,不仅列出了周边5~20分钟车程内的特色餐厅,还详细标注了推荐的菜品、电话号码和地址,让人食指一动,马上就会对楼盘产生亲切的感觉。同样,位于萝岗区的万科城门,也在项目附近列出了广州植树园、国际网球中心、皇冠假日翡翠酒店以及各种餐厅,甚至制作了乐活的卡通地图,让客户可以直观的了解楼盘周边的吃喝玩乐以及教育、医疗、文化等配套设施。

记者认为,这种丰富生活的促销方式,比标榜自己在楼书的位置有多好,在哪个新城核心,未来前景有多光明,更能打动买家。对于刚刚需要的客户来说,买房其实是为了有更好的居住环境和更好的生活体验。如果他能在脑海中描绘出未来的生活场景,也会让客户离交易更近一步。也有业内人士认为,热门话题的推广方式不一定适合每一个项目。这种搭便车营销更像是快餐文化。它看起来五颜六色,芳香扑鼻。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很多市民到现场,但不一定能让人长久记住。在房地产的推广中,仍然要注意突出自己的个性,并将这种特质延伸到每一项活动中。这样项目才能在众多楼盘中脱颖而出,培养出真正属于项目的客户群。

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4

在第二季中,很喜欢这句话:朴素,也是一种力量。

在现在这个高速发达的时代,导演陈小青通过中华传统美食,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漫长而温柔的岁月,还原了从前古朴的模样。

任何美食,现代机器都可以做出来,而且不会有人为的失误,一个模子刻出来,效率极高。但是,有些独特的味道,只会来自手工技艺,是不可超越的。用心做出来的食物,情感与时间火花般碰撞,是蕴含着人们的热爱与真诚,那种全心全意的心情是无法替代的。无论是做的人,还是吃的人,都会因为这份食物而幸福。

从古至今,人们对食物,生活笨拙而缓慢的探索与发展,仿佛轮子在悠长的时间轴上转动,一点一点凝聚智慧,一代一代传承,造就了今天精彩纷呈的中华美食荟萃。对于那些智慧,我是感到震惊的。特定土地所赋予当地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,是不可思议的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身在这片土地,他们既无奈又庆幸。

懂得吃的人,不一定懂得做。因此,人们可以边看边学知识,换一个角度对待吃这件事情,更能珍惜食物,尊敬这份智慧。虽然并不能涵盖所有的中华美食,但是可以有一个较为宽的框架,相对整体的了解。通过了解中华美食,观众可以产生文化认同感,爱国主义情怀油然而生。

该片有很多特写食物的镜头,多种角度的拍摄,交替衔接,观众隔着屏幕也能身临其境的感受新鲜食物的蒸腾热气与香味,那扑面而来的色香味俱全,看的时候口水都要流出来了。导演也说过,就是要拍的人们馋,这也是他对镜头质量评判的一个标准。除了食物,还有关于人采摘、烹饪,生活的画面。独有的风景地形,家庭环境,浓郁的生活气息,使片子更加接地气的联系到人们现实生活。时间流逝,多采用快镜头景色变化。渲染氛围,则是对特定动作的慢镜头。节奏错落有致,是一场完美的视听觉盛宴。

这才是真正的国产片,是真正值得骄傲与认同的自身的文化精髓,也唯有我们自己才能拍出来。

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

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以其独特的视觉,浓浓的生活气息和 ……此处隐藏2550个字……经验积累的结晶。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,享受美食的时候,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的恩赐,感谢的那些通过劳动与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。

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1

经过漫长的等待,继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热播之后,续集《舌尖上的中国2》也终于播出了。作为它忠实的观众,我和爸爸每周都会收看。

顾名思义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描述的是食物,并且,是中国的食物。

所有人都知道,中华文明悠悠5000年的历史博大精深,然而,从人类存在的那一天起,便都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命,所以,有一句话叫“民以食为天”。

从人气火热的重庆麻辣火锅,到金灿灿的菜籽油和香甜可口蜂蜜,没有哪一种美味,是可以简简单单地获得的。

当人们热火朝天地吃着火锅,享受着团圆的喜悦与火锅的温暖,火锅店的老板耗费一个通宵与无数晶粒翻炒三大锅辣椒,作为火锅店五天的底料。

当村民们从油坊买取菜籽油,炒出香气扑鼻的菜,菜籽油经过了道道工序,正由人用尽全身的力气,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压榨。

当我们闲来无事,泡一杯蜂蜜,独坐一隅,享受这清香甘甜的滋味时,千里外的一名青年正爬上相当于10层楼高的大树,取得最自然、最甜美的蜜。

食物,是大自然的馈赠,也需要人们去发觉,去寻找,去加工。“一份耕耘,一分收获。”只有付出了努力,才会获得汇报,每一次小小的成功,都需要汗水的浇灌。

用自己的双手,自己的努力,去获取自己的食物,维持自己的生命,这种坚毅的精神,不正是我们中华土地上的人们一直所坚信的,一直在发扬的吗?

《舌尖上的中国》讲的不仅仅是食物,更多的,是食物中体现的中国,食物中体现的中华民族坚毅的品格。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传承的文化,需要锻炼的品质。

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2

近来,中国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推出了一套名叫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的节目,在其播出之初,便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,流传甚广。

看到“舌尖”,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,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。想来所料不差,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有趣味的节目。

本片介绍了华夏各地“南米北面”的饮食差异以及烤松茸油、焖春笋、雪菜冬笋豆腐汤、腊味飘香腌笃鲜、排骨莲藕汤、椒盐藕夹、酸辣藕丁、煎焖鱼头泡饼、煎焗马鲛鱼、酸菜鱼、松鼠桂鱼、侉炖鱼等不同地区的风味小食。与其它那些花哨的饮食类的节目不同,这个节目的真诚、朴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。从中,我了解到了人与人的关系,人与食物的关系,人与社会的关系。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时,对处在“舌尖上”的中国又有了更深的了解——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,一个馒头,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,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,经验积累的结晶。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,享受美食的时候,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的恩赐,感谢的那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。

我认为这个节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觉上的享受——平心而论,在视觉上比这个纪录片的色泽好得多的遍地都是,而是淳朴的人,人生观和自然。

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3

关于《舌尖上的中国》,昨天晚上实在没时间,仅仅看了一集半,就断网了,今天早上迫不及待地把七集都看了。

首先,最让我熟悉的美食是徽菜。那种毛豆腐,我吃过,在数分老师家吃的。他是地道的徽州本地人,很有幸吃到他做的徽菜,还有臭鲑鱼和火腿汤我都有吃到诶,就是纪录片里讲的那些美味。

浙江金华的维度和徽州一样,所以它的火腿也是一样出名啊。杭州唯一有印象的是纪录片里说的"杭州人家家户户都会做的酱鸭",大一那年到杭州玩,回来给高中班主任带了这种当地特产,也不知道老师觉得口味怎样
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,每集片尾都有鸣谢单位,虽然仅仅只有几个单位上榜,但是我每集都看到"江西电视台",我还以为江西的某个美食也有介绍,甚至会有万年的贡米的,但是七集看下来都没有看到关于江西的美食上场。陕西、山西的面食,东北的泡菜,浙江的火腿,竹笋,云南的松茸,四川,湖南,重庆的辣食…最让我感到惊奇的就是云南的某些地方竟然以糯米为主食,我理解不了啊,那么黏,吃多了容易胀气的,他们怎么会以这个为主食啊!我们只有打麻糍的时候或打年糕的时候会用糯米的。

这个纪录片确实很赞!尤其是那宣传片的首页,如果没有看到镜头最近的筷子,远看还以为是红色的写意山水画,实则是腊肉的红色纹理,那么富有文化底蕴…

我知道,我所品尝到的仅仅只限于川菜和徽菜,但是,这一记录片带我领略了中国的各地富有文化底蕴的美食,留在脑海的不仅仅是那热腾腾的氤氲的美食热气,还有中华文化的底蕴悠长,以及味蕾中对大自然最为无私馈赠的感激…

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4

今天我在电脑上看了小型的电视连续剧“舌尖上的中国1”,当我看到这个醒目的题目时,我很惊呀!舌尖上怎么会有个国家呢?我接着往下看了介绍,哦!原来讲的全是美食啊!开来很适合让我们这些爱吃得人看啊!

接着,我单击一下,影片开始放了一道道美味佳肴从屏幕上一闪而过,还有各种菜的做法,其中,奶豆腐和奶茶,它们的原材料是鲜牛奶,可想得到鲜牛奶并非一件易事,得先过小牛这关,小牛正式哺乳期,需要喝妈妈的奶,等取完奶后,需等到他发酵后把最上面的带有去掉,再将剩下的倒入锅中,开大火,用粗筷子一直搅,直到奶清没有了为止,让后把剩下的放入器皿中,过一段时间,就可以食用了。

吃,是我的爱好,今天无学到了很多做菜的方法,回来自己做一做,有空,你们也来看一看吧!

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

前几天,我们全家去大西北旅游,那里的饮食习惯和苏州有好大的差异,比如说,每顿都会有白馒头,有老酸奶,还有西北人喜欢吃的酿皮、甜醅……,我这个江南人还真是吃不习惯呢。为什么不同地方的人吃的东西不一样呢?妈妈告诉我,这就叫做饮食文化。

回到家,妈妈打开电视机,让我看了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。

食材、主食、转化、储藏、烹饪、调和、生态……总共7集的纪录片,我竟然一口气看完了!在厨师们的那双“魔手”上,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等味道已经一一呈现在我面前,让我“口水直流三千尺”,我仿佛听见了那些美食对我的召唤,真希望电视机里的食物能马上飞到我的面前。

之后,我的心难以平静。我问过所有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朋友,他们都说看了之后很饿,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,但是静下心来想想,播出这部片子,真的纯粹是让我们了解美食吗?恐怕不是吧!就像那些在烈日炎炎下工作的农民们,也许,他们没有读过书;也许,他们的条件没有我们优越;也许,他们没有英俊的外表……但是,他们有的是勤劳朴实的面庞,坚韧能干的手和善良乐观的心!其实,播出这部片子真正的原因是要弘扬中国人勤劳而又坚韧的性格,是这些,成就了我们大中国的各色饮食文化。

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的诗句从小谁都会背诵,但是,有几个人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?我每看完一集后,静心回想一下内容,再看看碗里桌上剩下的米粒,总会十分羞愧。

我们要感谢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美食,也要感谢那些把食物搬上餐桌的人们,我们要珍惜碗中的每一粒米,每一棵菜,让美味不仅留存在舌尖,更要渗透到我们的内心!

《【精】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