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看完一本著作后,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,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。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?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《乡关何处》读后感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《乡关何处》读后感1
谈起乡愁,一时间我竟感慨万分,想起老夫子离开故乡大陆时,一肚子乡愁。
无家可归,不亦哀哉。故乡,我是有的,不知我这算不算得上乡愁,顶多算是离乡许久后的感慨罢。
也不知从何时起,乡愁这个字眼在我心中变得敏感,每次归乡,景象总也无法与上一次的记忆重叠。老宅翻了新,小溪见了底,姐姐们相续出嫁……
变化的太多,一时我接受不来,好在祖母的手艺未变,只是食者=着总觉得少了些滋味。余光中将乡愁比作一张邮票,一张船票;唐诗宋词中,也有一堆乡愁,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,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”悲歌可以当哭,远望可以当归。城市化如猛虎下山,粗暴又来势汹汹,它将一切属于乡村的柔和之物一并推倒,所过处高楼耸立,人迹喧嚣。
夜空浑浊,星星隐匿,若不是还有那轮时圆时缺的月儿,我真怀疑这夜晚,是太阳的诡计。
乡愁难免,思乡也是注定,在茫茫人海中听见乡音,竟觉得无比亲切,不晓得文豪墨客们的乡愁是什么模样,但一谈及乡愁,似乎我也融入进他们的思想里去了。这大抵,就是怀有乡愁之人的共鸣吧。
常在剧中见某文士客死他乡,心中多悲凉。“孤客一身千里外,未知归日是何年。”不管怎么说,真要是能走到千里之外去,也未必就是个坏事。汉高祖刘邦称帝后,也不忘归乡,书中说,一生中最大的遗憾,是没离开故乡。没有离开,就谈不上乡愁。我也同意这点,不离,大概也有他的理,尝过离乡之苦的.,必定体味过在乡的甜,都说人生百味,那至少,这两味,我是尝得真切。有经历的人用见识换来了乡愁,从未走出过的人,虽然没有乡愁,可终究,他们也不知,乡愁到底是个啥滋味。
人生之悲,莫过于无家可离,离不了家。其次,才是无家可归,归不了家。
也许潇洒地走遍天下,再带些乡愁回家过年,这才是普遍令大家向往的人之常情。
我思念家乡,也想知道那相关,究竟在何处……
《乡关何处》读后感2
阅读有时是快乐的,但有时候也是痛苦的,读野夫先生的《乡关何处》,深深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刺痛感,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80年代的血色中国,读每一篇都感觉如鲠在喉。
“人似乎经历越多,越有种难以自拔的宿命感,所有的追问都归于虚无”,这是书中的原话。作者土家野夫大概是经历得多了,以前是一名警察,之后进了监狱,父亲去世,母亲投江,出狱后成为了自由作家,所以也越来越相信宿命这回事。
这本书写了作者对他故去的母亲、外婆和旧友的历历往昔的回忆,文字带有古风色彩,情感真挚如血肉。
母亲
最喜欢的是作者描述母亲的那一篇,透过简单的文字感受到了真挚悲恸的情感,让人潸然泪下。“她艰难的一跃轰然划破默默的秋江,那惨烈的涟漪却至今荡漾在我的.心头”,这是作者对母亲最后的记忆,十年过去了,心上的伤口依然渗着血。母亲刚烈决绝地选取尊严,从容赴死,试图换儿子一个无牵无挂的未来。作者的母亲可谓一生坎坷:童年战乱,中年文革,暮年儿子又锒铛入狱,丈夫病逝,一切生活的重担都压在这个柔弱又刚毅的母亲身上。读者不仅仅为作者母亲的经历而痛,也为那个离我们很遥远的时代而痛。
外婆
生活不是话剧,能够彩排后再正式登台。他们人生的杯具一次性地上演,挥霍的是他们的一生。野夫笔下的外婆,更是让人心疼,外婆是野夫生命中最重要的人,外婆两次的出山,都是为了作者。外婆无数次拯救这个家,无数次想要归隐老家,如此慈爱善良,有着佛性光辉的外婆最终却客死异乡。不禁让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:这些好人来到这个世界,就是来承担磨难的;他们像一粒糖抛进大海,永远无法改变那深重的苦涩,也许只有经过的鱼才会明白那一丝稀有的甜蜜。
半世的悲欢离合,颠沛流离,都揉进一部作品中,怎能不叫人感到刺痛。
日暮乡关何处是,烟波江上使人愁。
人世坎坷,更念故乡。这大抵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乡愁吧。